导航

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 成都“智造”打破国外垄断

2017-07-24 15:05:05   浏览次数:

\
位于成都中铁轨道高科技交通产业园内的四川城际轨道交通材料的生产车间

日前,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明确提出将大力支持轨道交通等产业作为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同时提出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在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轨道交通从何时开始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它的发展为何如此重要?当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如何?而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其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又处在什么阶段?本期《成都经济观察》将带您走进成都一线轨道交通材料企业带来的高校科研团队7年“创业”的生动故事,同时专访西南交通大学专家,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前沿故事】

“动车组分为3大类,G、D、C字开头,G代表高铁,D代表动车……”上周,在中铁轨道高科技产业园,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戴光泽认真地向记者“科普”轨道交通领域的知识。除了教授这一职务,戴光泽还是四川城际轨道交通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这家公司就坐落在中铁轨道高科技产业园的A8栋3单元。虽然只占据这个单元的三层楼,这里却布局了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区、食堂等众多功能空间。

就在这里,这家诞生于2010年的企业,凭借一支科研团队的力量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质性的产品,打破了动车组关键零部件国外垄断的格局,并将自己的产品——国产化轴端接地装置应用在今年6月首发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上……“轨道交通产业非常重要,随着成都越来越重视轨道交通的发展,我们将加大研发力度,瞄准轨道交通全领域,做全产品线。”戴光泽向记者表示。

 

“复兴号”上的成都“智造”

打破动车组关键零部件国外垄断局面

企业因市场急需“应运而生” 第一年供货货值超千万

“公司的成立是一个很巧合的机会,更是对市场急需的适应。”戴光泽告诉记者,2009年年初,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高速动车组CRH5转向架关键零部件的国外供应商申请破产保护,导致无法向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客”)生产的CRH5型动车组转向架供应铝合金推杆。“铝合金推杆于列车,就像腿之于人,直接影响着动车组运行的平稳性。”戴光泽说,如果该零部件不能及时供货,长客将无法按时向原铁道部交付其订购的CRH5高速动车组。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客找到我们,提出要在国内生产国外不能供货的铝合金推杆。”戴光泽深知这其中的挑战,但也认为这是一个机遇。他告诉记者,长客需要的是铝合金推杆,而我国传统的零部件都是钢件。“接下课题以后,我们就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到当年秋,样件就研发成功。”而这时,另一个问题又横亘在面前——不能供货。戴光泽说,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机构,研发者只是一个团队,两者都不具备供货的主体资格。

“公司就因此应运而生了。”戴光泽介绍,2009年底送去第一批国产铝合金推杆。2010年2月,团队中的自然人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合资的四川城际轨道交通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开始大量供货,当年供货货值就超过1000万元。

产品性能超国外同类产品6倍

已应用于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

在约百平方米的工作车间,明亮的灯光和吱吱的声音中,工人们正在进行着团队研发的轴端接地装置的组装。2016年年初,这款产品在哈尔滨完成装车试验,下半年就开始大批量供货。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安装在“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0AF、CR400BF上。而这两列动车刚刚于2017年6月26日在京沪高铁的两端双向首发。

轴端接地装置是将经受电弓引入的电流安全导入轮轨接地形成完整电器回路的关键零部件。“这就是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轴端接地装置核心组成部分——碳刷架和摩擦盘,虽然很不起眼,却十分重要。这个装置能够将电流引回轨道,形成闭合电路,保证动车组电力设备以及乘客的安全。”戴光泽拿着一个圆盘样的接地装置向记者介绍。

轴端接地装置也是戴光泽团队研发第三个关键零部件,并取得了极大成功。从2013年到2016年,团队用时3年研发的轴端接地装置不仅占领被国外垄断多年的国内市场,更在性能上远超国外产品。“外国产品经过10万公里的测试,摩擦盘就损耗严重。而我们的产品经过30万公里的测试,磨损量几乎为零。它的设计寿命是240万公里,性能至少是国外同类产品的6倍以上。”戴光泽自豪地说。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成都技术研发方面实力明显

谈到公司目前取得的成就,戴光泽将其归功于研发团队的科研实力。他告诉记者,目前团队由3名教授、副教授,10多位研发人员以及生产组装、质检等共计30多名人员组成。“也有一些本科学生参与到公司的工作中来。但学生不是公司招进来的员工,他们参与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参与到团队的研发工作中去。”

从2010年到现在,公司创立发展7年的时间,也是戴光泽团队创业7年的历程。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名创业者,戴光泽认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不仅能缩短城市之间的相对距离,更能联动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共同发展。而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要有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

“对于成都来说,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西南交通大学。”戴光泽认为,西南交通大学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巨大的技术基础。要如何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呢?戴光泽表示,科研成果的转化通常具有两个阶段,一是从科研成果到样件,二是从样件到成品,两个阶段都很重要。一个需要研究经费、时间的支持,一个需要批量化生产的条件。“但投资者的目光却总是盯在第二个阶段,其实第一个阶段才是更基础、更重要的。”戴光泽认为,成熟社会的科研主力军不应该是政府主导下的大学,而应该是企业。因此眼光应该要更长远一点,要抱着反哺为民的态度,而不是风险投资的态度,害怕失败。

 

【专家访谈】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陈光:

轨道交通产业是实现

工业转型倍增的中坚力量

“前不久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对成都城市扩容、优化、提档、升级意义重大,会议明确了以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再造产业成都、重塑经济地理版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发展蓝图。”在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院长陈光看来,现代化城市只能建立在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之上。

根据规划,到2022年,成都将形成13条地铁线路、总长6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22个区(市)全覆盖,2046年,全市轨道运营里程2450公里,线网密度达到东京水平。“轨道交通路网发展到什么程度,决定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局、能级和水准。”陈光表示。

他分析认为,成都拥有全国少有的轨道交通科研、设计、施工、制造、运维的全产业链条。既有轨道交通顶级水平的高校、研究院所,也有金牛轨道交通研发设计总部、新津轨道交通及新材料产业基地、新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等。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政府有明确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

“轨道交通产业是成都市确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为成都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具有话语权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转型倍增的中坚力量。”未来3到5年内,这里将集聚300家轨道交通高科技企业,汇集3万余高端人才,打造成为国家级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中心和西部轨道交通硅谷。“陈光表示。他同时指出,成都拥有大量轨道交通产业基础。”资料显示,成都现有轨道交通规模以上企业91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户。2015年,全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5亿元,其中工程建设614亿元,运营服务68亿元,装备制造业83亿元。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大会提出,支持在蓉科研机构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在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那么成都具体可以如何做呢?陈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建议做好以下专项:

第一,校地合作共建“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一个重要产业在国家往往部署一个实验室,谁拥有国家实验室,谁就拥有产业发展的技术领先,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几年里,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在“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建设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议部、省、市、校通力合作,建设好轨道技术高地。

第二,瞄准高速重载铁路和城轨发展需求,拟定关键技术与设备目录,制定技术标准,联合区域内外研发、生产相关部门,合作进行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

第三,超前部署轨道交通未来技术研发,关注2013年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发明人Elon Musk提出的“胶囊高铁”超级高铁计划,研究实验磁悬浮动力技术,将真空管道与超导磁浮技术相结合,为未来时速600公里-1000公里的高速轨道交通提供技术储备和解决方案。

 

【全球视线】

迈进城轨时代

中国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 总长度跃居世界第一

 

全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已经走过约200年。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虽然起步晚,运营总长度却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在技术方面更是已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城市轨道交通

全球发展近200年

作为城市内部的交通系统之一,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走过约200年的发展历程。早在1832年,轨道就被引入到城市交通中来。这一年,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岛上的哈勒姆区,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供城市交通用的铁轨。不过,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却是公共马车,被称为轨道马车。铁轨能有效减少马车运行过程中的阻力,提高马车的运行速度、运行稳定性以及载客量。载客量的提高使得城市公共马车的单位运营成本运量上升,车费下降;运行稳定性的提高,使得乘坐的舒适度得到改善,大幅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对普通工薪阶层的吸引力。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享受到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利好。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这是世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滥觞。这条被称为“大都会地铁”的地铁线路布局在法林顿和主教路之间,最初的干线长度只有4.8公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芝加哥、布达佩斯、波士顿、维也纳、巴黎、柏林、纽约等西方城市相继开通地铁。1927年12月,东京地铁开通运营,东京因此成为亚洲第一座拥有地铁的城市。

在约200年的时间里,不仅地铁,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形式同样得到长足发展。1888年,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里满士市建成运营。20世纪30年代,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有轨电车的发展遭遇瓶颈。但是由于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带来的交通拥堵、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新式有轨电车在20世纪70年代末再度崛起。目前,在中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部分城市还有运营有轨电车。

除此以外,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新型轨道交通不断诞生,世界上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都是多种类型同时发展的。比如英国伦敦,地铁(underground)只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部分,还有国家铁路的通勤列车、overground和道克兰轻轨(DLR),这些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共同构成伦敦的轨道交通网络。

地铁车辆已成为

中国又一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

相较于西方城市,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起步晚得多。1906年,天津建成我国第一条城市有轨电车线路。紧接着,上海、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相继开通有轨电车线路。地铁的起步就晚得更多了。1969年,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竣工。1971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开始试运营,这比伦敦的“大都会地铁”晚了整整102年。但是现在中国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总长度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在施工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方面实现国产化的同时,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开始对外输出城市轨道交通装备。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内地共有30座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共计133条线路,运营车站总数2671座,运营路线总长度达4152.8公里。其中,地铁3168.7公里,其他六种制式,即轻轨、单轨、市域快轨、现代有轨电车、磁浮交通、APM等共计984.1公里。2016年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达160.9亿人次,同比增长16.6%,全国城市日均客运量达158.1万人次,北上广日均客运量超600万人次,日均客运量超百万人次的城市还有深圳、南京、重庆、武汉、成都、西安。截至2016年末,我国内地48座城市在建线路总规模5656.5公里,同比增长26.7%,在建线路228条,在建车站3463座。

2017年上半年,全国有10座城市新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47公里,有16座城市新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81公里。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国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城市增加至31座,在建城市增至53座,在建线路总规模达5770公里。

当前,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2017年6月,中国研制出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2016年7月,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超过420公里的时速在郑徐线上交会而过,相对速度超过840公里。这是拟运营高铁动车组列车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420公里交会和重联运行。除此以外,中国的地铁车辆已经出口到美国波士顿、印度孟买、伊朗德黑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地铁车辆已经成为中国又一个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

——部分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新政链接】

①要创新技术要素供给。加强技术要素源头创新。全力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创办国际校区,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与成都长远战略契合的学科和院系,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先进核能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工程落户成都,全力争创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②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③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到2022年地铁运营里程600公里,实现22个区(市)县轨道交通全覆盖,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

 

【记者手记】

轨道交通加速成网

构建城市经济发展大动脉

1832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享受到了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利好。马车沿着轨道向前飞奔、交通工具也沿着时光隧道穿梭向前,穿越100多年的时空来到2017年,地铁、有轨电车、轻轨、空铁……轨道交通工具越来越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也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密。

2017年,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将轨道交通作为先进制造业和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并提出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

“成都需要抓住历史机遇,优化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各类产业的不同要求配套建成城市交通网络,统筹协调好多层级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中心体系的关系。”如同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所说,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轨道交通网络不可或缺。

随着轨道交通交织成网,在城市广泛交错布局,就如同成都这座城市的大动脉,它将融入城市发展并持续为城市经济社会注入鲜活强劲的动能。

本报记者 温珙竹 实习记者 刘金陈 摄影 张青青


ZHONGTIE 新闻动态